您当前的位置是:

亨德尔:弥赛亚

语言:纯音乐 流派:Classical
发行时间:1993-11-09
亨德尔:弥赛亚
专辑简介弥赛亚的历史意义
————试谈一点关于西方神剧的发展

亨德尔画像
亨德尔的《弥赛亚》堪称十八世纪神剧的集成之作,因此、追溯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,必须返回十六至十八世纪神剧的发展。根据牛津音乐辞典的定义,神剧就是两个以上的独唱家演出宗教题材的声乐作品。在音乐的形式上,或许它类似歌剧,但通常没有舞台动作,而可以使用大型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。此外,神剧的演出也常成为教堂仪式的一部分。[注一] 在十八世纪之前,西方神剧的发展可以简单区分为下列四个阶段:
● 神剧的源起(十六世纪末)
中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各地的宗教庆典活动中,原有神圣表演剧的部分,这些剧是由一般教徒所演出,由于世俗化的倾向浓厚,甚至违反教条,而遭教廷的严厉谴责。十六世纪末,在天主教保守派的严密监督之下,产生了一种新的戏剧体裁,创作者为耐里(Saint Donna Filippo Neri,1515-1595)和阿尼穆齐亚(Glovanni Animuccia,1500-1571)。[注二]
耐里是罗马天主教的神职人员,1552年他在主持圣吉罗拉摩修道院(St. Girolamo della Carita)时,亲自证道讲经,并设计一种能感化信徒的灵修活动。活动结尾难免要演唱圣诗,于是他征得梵蒂岗教廷乐团指挥阿尼穆齐亚的协助,将其所编《神灵赞》谱成歌曲,穿插在圣经讲座之中,成为神剧的根源。
1575年在讲经会议中,教皇葛莱哥里十三世(Pope Gregory X III)正式将耐里所发展的灵修活动订为培养神职人员的课程。
罗马教廷虽然大力发展“讲经式”的神剧,但民间的圣剧表演依然存在,管理罗马日尔曼学院的耶稣学会(Society of Jesus),则发展出一种引用圣经内容的圣者使徒生活为题材的戏剧,以对抗世俗无法无天的狂欢节娱乐。
曾在耐里讲经班中工作过的作曲家卡瓦利耶里(Emilio del Cavalieri,1550-1602),在1600年演剧名为《灵魂与肉体的表现》(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 e di corpo),此剧取材自中世纪神秘戏剧的传统,但包含舞蹈和舞台动作,号称为历史上第一部从宗教仪式中独立出来的神剧。
● 神剧的兴起(十七世纪四十年代)
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末期,罗马出现两位创作神剧的作曲家,第一位卡里西米(Giacomo Carissimi,1605-1674)在1624年任罗马西斯汀大教堂的乐长,1630年又任日耳曼学院的音乐主管,在此期间他创作大量的神剧作品,在纪念耶稣于荒野禁食的封斋期周五演出,卡里西米会同时创作两部清唱的神剧,一部以旧约为题材,另一部以新约为题材,在仪式中构成巧妙的对话。卡里西米的创作注重以旋律性和装饰性来表现歌唱者的特色,为了彰显神剧中朗诵的特质,他使合唱各声部彼此对话。而演出时只有角色的讲述,没有布景、服装、舞蹈和表演动作。此种清唱的形式,重在音乐本身的品质,故后来为巴赫和亨德尔所沿用。
另一位作曲家罗西(Luigi Rossi)的创作,则具更强烈的歌剧特质,而咏叹调的管弦乐部分采反复加装饰奏的曲式(ritornelli),与当时意大利歌剧不同的,只是合唱的分量加重。在罗西的神剧中,合唱具有双重角色,它既是主角,又是诠释者。这个特色使神剧和歌剧在音乐表现方式上,可以产生明显的区别。[注三]
● 神剧的传播(十七世纪后半叶)
当神剧在意大利兴起之后,便开始向外传播,在法国产生天主教传统(the Roman Catholic Tradition)的神剧;在德国则形成清教传统(the Protestant Tradition)的神剧。[注四]
天主教传统神剧的代表作曲家是夏本堤尔(Marc-Antoine Charpentier,1645-1704),他曾在意大利学习作曲,并为卡米西里的得意门生,返回巴黎之后,创作数以百计的宗教歌曲,其中精彩者编为神剧,成为意大利以外拉丁神剧的重镇。
清教传统的神剧开山祖师舒兹(Heinrich Schutz,1585-1672),1615年他任萨克森宫廷乐长,在德勒斯登受到路德教派的影响,中年时又经历惨烈的三十年战争,使他刻骨铭心的感受到那个时代德国的苦难与悲情,于是创作许多感人的《圣诞节清唱剧》(Christmas Oratorio)。尤其是晚年所创作的《约翰受难曲》(1664)、《马太受难曲》(1666)和《路加受难曲》,不但直接影响巴赫的创作,同时也成为亨德尔写《弥赛亚》时取法的对象。
● 亨德尔的集成之作
亨德尔十八岁(1703年)就来到音乐活动频繁的汉堡,在歌剧院任第二小提琴手,并为汉堡歌剧院创作过四部具有意大利风味的德国歌剧。接着他又在意大利游学三年半(1706-1709),并于1707年写下他的第一部清唱剧《时间与真理的胜利》(II trionfo del Tempo e del Disinganno),但在这部剧中只有独唱而没有合唱。
从1719年至1739年间,是亨德尔努力创作歌剧的时期。他先后与意大利作曲家波农契尼(Giovanni Bononcini,1670-1747),波尔波拉(Nicola Antonio Porpora,1686-1768)以及德国作曲家哈塞(Johann Adolf Hasse,1699-1783)相互较劲,虽然最后都是亨德尔占上风,但是却导致剧院解散,经济窘困。此时亟需要有一种新的创作形式,来吸引不断流失的观众。于是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期,亨德尔逐渐放弃了歌剧的创作,而专心致力于神剧的创作。
据英国音乐学者阿诺德(Denis Arnold)的分析,亨德尔的清唱剧融合了四大要素:1、意大利歌剧中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;2、德国受难曲中以合唱为主导的设计;3、英国的赞美诗(anthem);4、法国古典歌剧的悲剧性结尾,以取代十八世纪正歌剧的快乐结尾,而弥赛亚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。[注五] 由此可见,弥赛亚确是十八世纪神剧的集成之作。
详细

曲目列表

  • 4857482|Simphony|16759|Sir Colin Davis|67607|亨德尔:弥赛亚|2138218|248|7|1|0|9922601|3969190|320000|0|22824506|23049800|5683286|5996451|0|002wq0No2BZhS8|0040Qz3R3ELIMW|004XfURE2a5pCr|31|0
  • Simphony
  • Sir Colin Davis
  • 播放
  • 添加到
  • 下载